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完成的一項喀斯特關鍵帶多界面徑流高效利用成果“喀斯特坡地陡崖-裸巖-土巖界面-硬化路多途徑產流水聯合集蓄技術”,入選水利部“2023年度水利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該成果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陳洪松指導,環江站副研究員付智勇等完成。
西南喀斯特區雖降水豐沛,但土層淺薄、巖石滲漏性強,地表存不住水,地下水深埋,工程性缺水與巖溶干旱問題突出。從地球關鍵帶及山坡水文學的視角,系統揭示降雨過程中喀斯特山坡主要水文路徑及其產流機制,是研發適用于該區特殊地質背景的水資源高效利用模式、創建高精度水文預測模型的前提。2015年以來,環江站生態水文團隊運用模擬降雨、物探、水穩定同位素等技術,證實了陡崖、裸巖、土巖接觸面、表層巖溶帶-基巖界面、硬化路及邊坡等部位是整個喀斯特山坡近地表產流的關鍵熱區,降雨產流潛力大;進而系統揭示了土壤-表層巖溶帶多界面產流的觸發機制:土-氣界面產流為超滲-蓄滿,土-巖界面產流為填充-溢出機制,建立了喀斯特坡地多界面產流概念模型?;谝陨蠙C理認識,研發了適合喀斯特關鍵帶不同界面(土-氣界面、巖-氣界面、土-巖界面、表層巖溶帶-基巖界面)的產流水集蓄技術,形成了“喀斯特坡地陡崖-裸巖-土巖界面-硬化路多途徑產流水聯合集蓄技術”。
該技術在全坡面尺度上,應用多界面產流水高效集蓄技術,顯著增加了雨水蓄集率,破解了喀斯特山坡徑流集蓄效率低的難題,其適用于廣大西南喀斯特山區巖溶干旱或季節性干旱頻發、無集中供水設施的分散型地塊、畜禽養殖點、居民點。經果林產業是西南喀斯特山區實現鄉村振興的主攻方向,然而受巖溶地質背景制約及極端氣候影響,無集中供水設施的分散型經果林普遍面臨用水短缺、產量品質不穩定的問題。該技術在徑流集蓄效率、灌溉用水滿足概率、復雜地形適應性、施工及維護成本等方面體現出明顯優勢,為緩解該區經果林面臨的旱季干旱缺水問題,鞏固產業扶貧成果,確保產業可持續和農民穩步增收提供了可選方案。
喀斯特坡地多途徑產流水聯合集蓄技術示范點廣西環江縣木連屯全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