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河流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兩大碳庫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環的關鍵樞紐之一。河流溶解有機碳(DOC)屬于活性較高的有機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體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體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近些年來,包含水庫攔截、地表水取用及地下水開采的人為水調節活動改變河流水文、水力過程,影響河流與近海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因此,厘清河流碳的運輸特征頗為重要,對全球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SG實驗室博士研究生尤艷彬、研究員謝正輝、研究員賈炳浩,聯合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博士王妍等,基于考慮土壤及河流DOC動態及人為水調節活動的陸面過程模式,結合地表水及地下水取用數據集,在全球尺度上進行了三組數值模擬試驗用于研究人為水調節對河流DOC輸送的影響。
結果表明:人為水調節活動使全球大部分干旱及半干旱地區土壤流失量增加;全球大部分河流DOC輸送主要受水庫攔截和地表水調節的影響。由于人為水調節活動,全球河流輸送至海洋的DOC通量年均減少13.36±2.45 Tg C yr-1,同時隨著時間的增長,減少的DOC通量也隨之增加,從1981年的9.13 Tg C yr-1(4.83%)增加到2013年的16.45 Tg C yr-1(6.20%),尤其是在太平洋及大西洋地區??偟膩碚f,本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方案來模擬DOC從陸地到水生系統的輸出,這對改進碳收支估算和綜合生態系統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地球系統動力學》(Earth System Dynamics)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的支持。
圖1.?全球碳循環示意圖(來源:IPCC AR5)
圖2.?包含河流溶解有機碳(DOC)輸送和人為水調節活動的陸面過程模式框架示意圖(SOM:土壤有機質;SOC:土壤有機碳;DIC:溶解無機碳)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