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陳良富展示書法作品。宋潞/攝
“你有沒有覺得,這幾年藍天越來越多了?”
這是互聯網上一位網友的提問。不知從何時開始,“隨手拍藍天”成為人們分享日常生活的熱門話題。
今年,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重污染天數比例首次降低到1%以內;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0微克,已經實現“十連降”……這份亮眼的“成績單”里,有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陳良富的一份功勞。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APEC會議、G20杭州峰會、北京冬奧會……幾乎每個重大活動,都有他守護“中國藍”的身影。
初見陳良富是在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辦公樓里。他身穿一件天空藍的襯衫,站在辦公桌前寫字,一副銀色框架眼鏡架在鼻梁上,透過鏡片,一雙眸子盯著手中的毛筆尖,溫和沉靜。不多時,幾個筆鋒穩健的大字——“輕舟已過萬重山”,躍然紙上。
不了解陳良富的人認為他儒雅,但他的學生卻說他其實“非常任性”:熱愛書法,卻不養生,生活作息完全不像快要步入花甲之年的樣子——不到凌晨不出辦公室,常常熬夜搞研究。
陳良富的“任性”從年輕時就開始了。30歲時,他“玩”起了“跨界”——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關注到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所,于是決定辭別工作了五年之久的山西大學黃土高原研究所,瞄準這個新目標并向其發起“進攻”:考遙感物理方向的博士?!耙郧把芯康氖堑厣系?,現在要研究天上的?!彼芷诖_展這一段創新之旅。
走進新領域面臨的挑戰,何止是入學考試這一項。陳良富首先需要系統學習計算機知識來輔助研究。為此,陳良富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全部的業余時間里,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他夜以繼日地學習計算機操作系統、數據結構和C語言等知識?!耙挂岳^日”是考博和北大求學期間的關鍵詞。陳良富回憶,在北大求學的三年里,為了做好參與的地表物質與能量交換遙感機理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有足足兩年半的時間他是在辦公室打地鋪睡覺,每天都到凌晨兩三點,累到干不動為止。努力終有收獲,1999年陳良富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并獲得北大博士論文“二等獎”。
2001年,陳良富從北大調到中國科學院,從高校到研究所,他重新思考科研道路的選擇問題,繼續“任性”、更換“賽道”。他放棄了原本的研究方向,開始研究衛星碳匯,后進一步轉攻大氣環境衛星遙感技術。這一年,陳良富40歲。
身邊不少人勸他:人過四十不學藝,何必要“折騰”自己去一個新領域坐“冷板凳”呢?陳良富搖頭拒絕。在他看來,原本的研究方向,國內已經做得很好了?!拔蚁胱鳇c開拓性、創新性的工作?!彼f,當時我國大氣環境已經出現問題,我們需要衛星來探測環境空氣質量。在陳良富看來,科研工作應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要能解決國家發展的實際問題。
就這樣,陳良富又憋著一股勁兒,扎進了大氣環境監測新領域。但當時大氣環境衛星遙感技術在國內一片空白,而且在國際上霧霾遙感及高濃度顆粒物下大氣成分衛星探測幾乎沒有經驗可借鑒,他再次從零開始、自主學習?;谟邢尬墨I資料的創新性研究,他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新問題。那段時間,陳良富壓力大到頭發漸漸變得花白,甚至開始脫發,他像一個初入職場的人,“摸著黑”走了很長一段路,最后建立了環境空氣質量衛星遙感技術體系。
在陳良富的辦公室里,貼著歷史學家范文瀾的一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字不大,卻很醒目。這是陳良富給自己的“警示”,而他也是這么做的。
站在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樓頂,方圓幾里的大氣環境狀態一覽無余,陳良富立志要建立我國基于衛星的環境空氣質量遙感監測業務系統。
經過幾年研究,他率先在廣東省建立了環境空氣質量衛星監測原型系統,并首次應用于廣州亞運會的空氣質量保障工作中。
很多人都記得,2013年1月,我國東部地區,尤其是華北平原籠罩在大范圍的霧霾之中。陳良富建立的全國大氣環境衛星遙感業務系統派上用場,他憑借多年研究成果,第一時間用衛星遙感對大氣污染成因進行解析。也是在這一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藍天保衛戰后續全面打響,衛星遙感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顆粒物減了下來,但碳排放在增加”,減污降碳成為“十四五”國家新的發展目標,“我們要造自己的碳衛星,服務全球碳盤點和‘雙碳’戰略?!标惲几挥洲D換“賽道”,開始了我國下一代碳衛星論證研究。
守護藍天20年,陳良富在科研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折騰”,應對一個又一個挑戰,終于坐熱所在領域的“冷板凳”,迎來曙光?,F在,當有學生向他請教“如何堅持十年磨一劍”時,陳良富想了想說:“肯干、肯琢磨?!彼恢闭f自己是農民出身,并用種地比喻科研:“農民從不抱怨土地的貧瘠,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獲?!?/p>
陳良富愛琢磨,除了琢磨科研,他還琢磨怎么用美聲唱歌。
“用頭腔共鳴發聲和用胸腔發聲有什么區別?”閑下來時,陳良富會自己練習唱歌發聲,《那就是我》《牡丹之歌》是他最喜歡哼唱的歌曲?!案憧蒲械娜说谜业竭m合自己的減壓小妙招,壓力太大,就崩壞了?!标惲几徽f。
如今,陳良富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人才培養上。陳良富用著名的“錢學森之問”自省,他鼓勵學生用衛星遙感技術給國家解決實際問題,也從不打擊學生創新發展的思路。不久前的一天,陳良富寫了“持之以恒”四個字,送給青年學生們。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的科研人員,圍繞國家環境保護的重大需求,在守護藍天這條路上永不止步。
(原載于《中國青年報》 2023-09-04 08版)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