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創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9月10日,“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任務。
2023年東印度洋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研究員王衛強擔任首席科學家。此次航次搭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13家單位科研團隊的28項科研項目,計劃海上作業80天,預計航程逾12000海里。
整個航次計劃開展東印度洋海域相關科學研究,將解決“熱帶東印度洋的動力過程、物質循環與生物地理之間的耦合聯系”這一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實現重大科學問題區的多學科深度交叉與融合研究,深入探究熱帶東印度洋海嶺區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動力過程、物質輸運及其區域氣候效應,提升我國海洋治理水平,支撐海絲路重要貿易通道沿線的海洋防災減災及可持續發展。
本航次將基于多學科聯合觀測,擬獲得大量基礎數據,研究成果有望揭示東印度洋動力過程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生態系統和沉積過程的機制,闡明營養物質來源;同時理清研究區域生物多樣性地理格局,闡釋生態系統的開放性與封閉性,揭示生物群落對物理過程的響應和指示作用以及認識古氣候變化。
此外,從2014年開始南海海洋所在觀測區布置水體環境觀測潛標,已經連續穩定運行8年,成功獲得了上層海洋環流動力學特征年際變化特征和近海底海流的基本運動特征。本航次將在重點觀測區布放觀測系統,針對該地形進行局部地形演化中的流系觀測及其與海底沉積和地質之間的關聯,做進一步系統和深入的觀測。
“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編輯部郵箱:casweb@cashq.ac.cn